疫情下的自我关照小贴士:「顺应」和「适应」

发布日期:2022-09-07    浏览次数:

01 不同人群面临的心理问题
疫情期间,焦虑情绪、抑郁情绪的案例明显增加,以及对隔绝、孤独的担忧情绪明显增加。

女性

在性别上,有研究表明女性由疫情带来的压力更大,受影响程度更高。

疫情打乱了以往有续、规律的生活、工作节奏。不仅居家办公,家庭系统也打破了原有的平衡,特别是小孩不再离家上学,全家人捆绑在一个空间,这种状态大大增加了女性的工作量,会对女性身心都带来比较大的压力和影响。

儿童青少年

在年龄阶段上,儿童和青少年因为居家隔离,带来的焦虑感更加明显。

儿童和青少年的脑神经还在发展中,对于外界变化和刺激反应更敏感,调节能力也不如成人。当儿童、青少年无法与同伴见面互动玩耍,无法通过运动、游戏等方式代谢负面情绪时,这对孩子们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境遇。

儿童、青少年易出现睡眠不好、吃手指、咬指甲、过度活跃、想发脾气、不想吃饭或吃太多、有攻击行为等症状。


每年春季都是自杀和躁郁症复发的高峰时期,对于原本就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家庭来说,情况还可能会更加恶化,这样的危机确实会加剧父母原先在管理情绪能力上的缺陷,也对家庭中儿童、青少年更加不利。

老年人

老年人,特别是有慢性疾病的人,更多表现出焦虑、恐惧、抑郁等症状。

尤其当新闻等媒体中提及老年人在疫情中的影响时,极易引发内心的不确定性和恐慌情绪。

企业员工

疫情下,企业员工面同样面临心理问题增加的困扰。员工不可避免地会感受到压力,因为这是一个困难的局面,有些企业在疫情下,封闭工作区,员工每天24小时在一起。

更多的员工居家办公,面临很多的不可控因素,压力明显增加,同样表现出很多的情绪问题,这些痛苦迹象若没有及时得到干预,也可能会发展成精神伤害或精神健康障碍。

一线工作人员

值得特别关注的是,参与一线抗疫的工作人员、服务人员,他(她)们长时间处在高风险、高强度、高压力的工作状态中,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,极易出现身心耗竭。

同时,这些工作人员在一线接触更多的负面情境,不仅会有应激反应,还可能产生替代性创伤。

有创伤经历的个体

同对于早年有创伤经历的个体,加上疫情的叠加效应,也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问题和症状。

02「顺应」和「适应」

用怎样的态度来应对疫情之下的变数?心理学中有两个概念——「顺应」和「适应」。

心理学家皮亚杰(Jean Piaget)对顺应所下的定义是:通过内部图式的改变,以适应现实,叫做顺应顺应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,而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满足新环境的需要时,所引起的内在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,最终使个体适应环境。

适应主要指各种个性特征互相配合,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。一个人能否尽快地适应新环境,能否处理好复杂、重大或危急的特殊情况,与他(她)的心理适应性高低有很直接的关系。

顺应适应包含着一种人类自组织的工作,使人类可以试图去面对生命的各种境遇和变故,并且发展出更好的适应性。

谈到疫情之下的变数,中国文化中的「中道哲学」提供了一种如其实际的辩证态度,它本身基于事物本身的状态,能够如其实际的预期事物,也就能适应性的接受所发生的状况。

西方的「存在主义哲学」指出,存在感是通向人的内心世界的核心线索,存在感越强、越深刻,个人自由选择的范围就越广(Rollo May)。

我们每个人始终都生活在关系之中——与自己的关系、与他人的关系、与环境的关系。在疫情大背景之下,这三方面的关系尤为凸显。关系的有与空呈现了辩证属性,任何关系的存在之中,都隐蔽着无常性。这是所有人都需要面对的实相,我们只有能够领悟到这一实相,生活才是值得去过的。

人类本身具备的自组织能力,能够帮助我们发展出适应性。对于身处疫情中的每个人,对这一实相的认识都有助于我们自身能深入存在主义的议题,也有机会协助自己进一步去体验生命的全部。

心理学家克莱茵(Melanie Klein)在去世前的论文中有一句话,表达对生命无常性的接纳:享受的能力也是一定程度接受命运的前提,接受命运代表接受可以触及的愉悦……对挫折也不带着过度的忿恨

需要澄清的是,接受并不是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,而是一种基于事物和生命的如实态度,也就是用平常心来看待世界。

存在本身就需要极大的勇气。疫情之下,需要我们每个人带着辩证的态度,尊重和接纳事物本身的变化和发展,看到世界的无常和真相,在有限中,主动选择去顺应和适应。

每个人都面临诸多的不确定和焦虑等负面情绪,犹如海上行舟,虽然我们无法控制风浪,但可以掌好自己的舵。疫情也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,找回内心的稳定和秩序。

愿这段人生经历和体验,也能成为我们内在成长的营养。

03 9个自我关照小贴士

1.制定计划

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,平衡工作、生活和娱乐。按时吃饭,好好睡觉,适量运动,与家人玩耍互动,专注工作。
2.关注自己的身体感受
可以每天抽一点时间,做一些小练习。如简单的放松练习、身体扫描、正念、冥想、稳定情绪的「保险箱技术」、八段锦,或唱歌、跳舞等,都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充足的精力和愉悦的心情。
3.觉察自己的内在情绪

允许混乱一会儿,然后开始在家里建立一个新的秩序,让孩子和老人感到清醒和安全,让自己放松一点,带着关怀和接纳,面对自己的情绪和感受,不拒绝、不评判。根据自己的特点,可尝试用文字、音乐、舞动、绘画、园艺、等方式表达情绪。

4.为自己的心灵找一所后花园

从事一些能帮助自己感到平静和稳定的事情,或找到一个感兴趣的爱好,为自己的心灵找一所后花园。如阅读、园艺、手工、玩乐器、听音乐等等,沉浸其中,产生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「心流」体验,这种状态对身心健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。

5.「协商」

在家里,可以与你的室友、伴侣一起讨论自己的时间安排和空间的使用,比如何时在一起共处、何时希望拥有个人空间,「协商」这一点可以帮助你和你的室友、伴侣感觉到被关心,也会让生活更有秩序。

6.保持适当的社会连接

社会支持很重要,越是困难的时期,我们越是需要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温暖。可以寻求亲朋好友的连结、加入互助的微信群或心理团体、或寻求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支持。说出自己的故事,本身就具有疗愈作用。

7.适当隔离负面信息的影响

可以规定自己在特定时间内刷手机,适当了解即可,避免沉浸其中。

8.每天记录三件好事

每天回想并记录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三件好事儿,可以是一个孩子的拥抱,家人的关照,邻里间的互助等,帮助他人也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更有价值,这些好事儿有利于我们保持积极的身心状态。

9.思考疫情结束后的期待和安排

对未来抱有美好愿望,可以让我们更从容地应对当下的挑战。

文章来源:简单心理

作者:高艳丽老师



上一条:不懂得拒绝别人?改善「讨好型人格」的5个tips


下一条:疫情下,维持内心秩序的10个方法